叶圣陶说:“什么是教育?简单一句话,就是要养成习惯”。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从小就要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,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会使人受益终生。
3—6岁是孩子性格、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,这个阶段孩子的各种行为尚未定型,加强对他们的行为、品德教育,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,是非常关键的。这也就是俗语中说的“三岁看大,七岁看老”的道理。行为习惯包括许多方面,如文明礼貌、自理能力等。而有规律的生活习惯,也是行为习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。
培养儿童生活习惯的重要性
1.习惯成自然
人们一旦培养起某种习惯,这些习惯就会自然而然地影响和引导我们。一个品德良好的人,也一定是一个具备良好生活习惯的人;一个学业有成的学生,必然具有傲人的学习与生活习惯。所以,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,培养良好的习惯最重要,这是每位父母所要重视的育儿黄金点。
2.良好习惯益处多
拥有优秀的生活习惯,对小朋友来说益处多多,不仅对身体好,而且可以让他们能够更加大方、勇敢、沟通交流更自在。如小朋友不能保持科学规律的作息习惯,就很难保证有充沛的精力与幼儿园里其他的孩子玩耍嬉戏,这就影响他与同龄人的交往;再如有的儿童卫生习惯不好,饭前便后不习惯洗手,就很难保证自身的健康,不但影响学知识,还影响与同伴的游戏与交往。
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内容
想让小朋友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,这需要父母通过科学地引导和反复地练习,才能产生与他的年龄段相符合的行为模式。它包括作息,饮食,卫生,生活自理能力等很多方面。它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,需要从小开始,从细节抓起。
1.饮食习惯
(1)可以在不依赖他人的情况下,正确地使用餐具进餐。
(2)就餐时可以保持安静,并且不四处张望。
(3)进食全面,不偏食挑食,不浪费粮食。
(4)知道根据自己的需求饮水。
2.睡眠习惯
(1)早睡早起,作息有常。
(2)睡前排尽大小便,避免起夜,从而保证睡眠质量。
(3)会尽量仰卧或右侧睡,以免压迫心脏。
3.自理能力
(1)做到饭前便后洗手。
(2)学会自己整理图书、玩具、文具等,各类物品分类存放。
(3)可以不依赖大人,自己穿衣服、系鞋带、洗脸等,有条不紊地完成上述活动。
(4)可以进行一些家务劳动,如扫地,洗碗等,这是他这个年龄段完全可以胜任的。
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方法
哪些方法有助于儿童良好生活习惯呢?
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
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环境,父母承担着儿童启蒙之重任。首先,父母要为儿童创建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。在这个家中,父母之间,亲子之间可以做到互相尊重,互相关爱。
因势利导,晓以利害
幼儿的思维世界非常简单,没有所谓是非对错的概念。家长该如何引导呢?例如,儿童在玩耍时损坏了玩具,如果家长只知道厉声斥责,可能会激发儿童逆反心理,结果适得其反。相反的,对他晓之以利害,告诉他玩具一旦损坏,以后就再也没得玩了,他就会逐渐懂得爱护玩具了。
重视榜样作用,科学引导:儿童的可塑性非常强,非常善于观察与模仿周围人的行为举止。父母是小朋友积极模仿的对象,他们的一举一动对小朋友的影响都是牢固而深远的。所以,须知言传不及身教,生活中处处都要以身作则;生活中面对儿童可能出现的错误或不足之处,要给予科学的引导,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批评甚至体罚。